查看原文
其他

由一颗苹果开始的艺术“进阶”图

2015-11-04 陈平 星教师

陈平

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任教。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培训创造价值》、《教室里的苹果》、《高中美术——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著作。



苹果的启示:艺术可“化腐朽为神奇”


秋日的一天,阳光很好,教室里光线比较充足。在这里我与学生上一堂特殊的课。

我从家里带来了一只颜色鲜艳,品相较好的苹果。我搬了张桌子放在黑板的下方,桌子上垫了块白纸,再把苹果平放在上边。上课铃响了,我支起了画架,对着学生边讲解边画起了那个苹果。为了迎合学生的审美口味,我决定用写实的手法,较具象地表现苹果,十五分钟后一只红黄相间,上部还略带粉绿的苹果跃然布上了,学生对此十分惊叹……

一个星期后,学生又来上美术课。我把画取走了,而那只苹果依然躺在那个地方,只有个别同学瞥了一眼,其他同学都没去理会它。两个星期后,苹果上出现了斑点,苹果开始腐烂了,有一二个学生经过它时偶尔议论了一下,其他同学照旧没去理会它。三个星期后,那苹果已烂了一半,一个特爱清洁特勤快也特负责的女生小心地用下边的纸裹着苹果扔到了边上的垃圾箱中。课后,我同样小心地从垃圾箱中捡回了那只苹果,放在原来的那个地方。又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个班的学生又来上课了,那个女生仍然把那苹果扔回了垃圾箱,课后我照例又捡了回来。

这以后我们又“较量”了一次,那女孩看我是没救了,恶习难改,她就再也没去动它了。

有一天,我看到那只原先鲜艳的苹果已变成了一堆灰中带绿的废渣时,我觉得机会来了。课前,我取回了一个多月前画的那幅《苹果》,放在了那堆废渣前,等学生进教室后,我开始了新的一课。我指着那只已成渣的苹果说:“一个多月前,我根据这只真实的苹果创作了一幅《苹果》,一个多月后,那只真实的苹果在你们的眼中已逐渐消失,而画中的苹果却依然鲜艳。今天你们看了这情景后,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堂课就请你们来谈谈此时的感受。”

我把这堂课的任务布置完后,学生开始议论起来,一些学生走到了那堆废渣及画前仔细地观察了起来。

交流开始了,首先是李磊同学起来发言(我一直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用教师点名,这次也不例外):“我看到那鲜艳的苹果与腐烂的苹果想到了生命的意义,当她年轻时要尽快发挥作用,散发生命活力,不要等到年老时无能为力了,再想贡献力量,此时已晚了。”

包晓燕同学则有另外一种看法:“这个场面倒使我想到一个20岁的少女在笑自己80岁时的样子。其实人是平等的,年轻与年老是一个生命的必然过程,任何年龄都有价值可体现,就像那苹果,虽然腐烂了,但仍可作肥料……”

此时另一同学起来说:“是啊,我刚才上去看了,似乎看到了一颗种子正孕育着新的生命呢。”

方玲同学说:“我想起了一类人,少年时代品学兼优,接下来误入歧途,变成了一团烂泥。”

王敏益同学说:“从一只画中的苹果和一只腐烂了的苹果,我看到了什么是精神财富,什么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真实的苹果,色香味俱全,但它却不能永恒;而精神财富----艺术中的苹果,却能长久地保持和留传下来。

……

我就此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今天我们从这两只不同的苹果中看出了许多东西,看出了生命的意义,看出了时间的珍贵,看到了艺术的本质及价值。生命是美好的,真如那只鲜艳的苹果,但造物主给它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而当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去描绘她时,它可得于永恒,这也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也是美术课的价值所在,让我们共同尊重人类的文明成果吧,共同来重视美术吧。”

这是普通的一课,普通在于我没有采用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普通在于我采用了“讨论----交流”,但是这节40分钟的课整整花了7周的时间,学生亲自感受到了艺术创作及生命的演变过程,从这一节课上得到的体会是丰富而又深刻的。正如一学生在笔记中写到的那样:“这是两只苹果在对话,一只美好的苹果与一只腐烂的苹果的对话,腐烂的苹果在向我们诉说过去,美好的苹果在向我们描述未来……”

最后我请同学自编格言,即由两只苹果想起的一句话,并请同学把自认为满意的格言写在黑板上,边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不一会儿黑板上写满了同学的语录,

我抄录了几条,如下:

岁月匆匆,人生能有几何?珍惜时间,人生无怨无悔。

---华笑晔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自然法则任何人无法超越。

---唐志钧

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朱虹

不要因失去而悲伤,更不要因拥有而夸耀。

---朱恩洁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洪 羽

美没有绝对的标准,要用心去感悟。

---蒋秋萍

是的,这就是我美术教学的第一阶:创设情景,让艺术的种子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两只“苹果”构成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熟悉的但又给学生留了很大思考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美、鉴别美、创造美,这是艺术教育的灵魂及宗旨。



巧设问题:在思考中完成美术欣赏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和学习激情,思考的力度因此而增加。

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问题教学”,用“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完成美术欣赏,特别是在问题思考与解决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1.“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用自己的语言“直译”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作品,这是美术欣赏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欣赏作品迈出的第一步。



在讲述《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欣赏》一课时,讲到现实主义旗手库尔贝作品《石工》时,先向学生提出了“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讲述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在烤人的阳光下,在路旁的沟边,一老一小两名石匠背对我们,微微弓起的脊背突出在高耸的暗绿色与土黄色的山坡前面,山坡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上面压着厚重的云层,只有一小角蓝天,出现在画面的右上角山坡的后面。卷边的帽子、铁锹、锤头、条筐、铝锅,年轻石匠身上的破绽、年老石匠膝盖上的补丁以及他庄严的表情赫然在目。他们没有给我们看表情,表情可能是痛苦的,也可能是麻木的。

画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所表现的人物、场景都是真实可信的,因而从视觉层面来讲,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没有太多的困难。但由于所看到的物像与学生所处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因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所见,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2.“作者为什么要画这些?”


原理性问题旨在探求事物的原由,了解事物背后的故事,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在分析库尔贝的《石工》时,学生回答“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画这些?”而在生活中,这些“荒芜的山坡”、“衣杉褴缕的石工”、“破旧的条筐铝锅”等,是大部分学生不惜一看的。就库尔贝所处的时代而言,也是大部分画家视而不见的。这些下层民众,这些昏暗的角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作者却能如此真诚地去表现它,对其虔诚的程度不亚于表现王公贵族。画家精确而有力的表现贫困、疲惫、听天由命的衰老以及失去希望的青春,表明出作者对下层的民众的关心和同情。

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了一个问题:“以《石工》为例,来说明‘美’在库尔贝看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美”的涵义。学生对“美”的理解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形象的。“美”在库尔贝看来就是真实表现社会现实,反对主观臆造,他讲“我从没见过天使,所以我从不画她!”;“我每天散步是都看到这些人,而且这个阶层的人往往是这样度过一生的。”所以,在库尔贝看来美就是“真”与“善”。


3.“‘思想者’在想什么?他是谁?他在哪里?”


“猜测”与“想象”,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

罗丹的《思想者》,由于与学生的审美习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差距。

“他是谁?”,让学生思考“思想者”的身份,及所代表的形象;“他在哪里?”,让学生思考“思想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及时代;“‘思想者’在想什么?”让学生思考“思想者”所揭示出的社会历史价值。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及罗丹本身作深入地探讨,也利于揭示“思想者”的本质意义。

罗丹最初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象征着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雕像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他的作品就是如此充满激情。反映了作为艺术家的罗丹对现实社会及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学生猜测的不同标准,在学生头脑中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审美标准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作品标准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作品,不同时代其评判标准也是多样的。


4.“做怎样的改动,你会接受它?”


学生修改的是作品,其实背后是审美标准的冲突及选择。

“作怎样的改动你会接受它?”是针对欣赏米勒的《拾穗者》而提出的。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的庄重。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这就是劳动者之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修改这张画。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根据部分学生的意见,我使用Photoshop软计,进行了画面的调整(见附图)。接着把两幅画放在一起让学生鉴赏。


“问题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标。


制作课程:雕刻深层次的审美


卡通,一般人认为是低幼儿童的读物,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供高中学生及成年人阅读的绘本也流行了起来,为此我为学生专门开设了卡通绘本创作课程。

1. 欣赏卡通画

卡通形象,是一种被夸张、变形了的赋有一定思想情感的事物形象,由于它幽默、诙谐、可爱、生动,因为深受大众的欢迎。虽然学生对卡通形象不陌生,每个孩子都看过很多卡通作品,但学生对于卡通形象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感知层面,他们对卡通形象的理性认识不会很深入。美术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本质上来理解卡通形象的特点。达到了这一点,课程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为接下来的卡通形象的创作做好准备。

在具体的教学中,选取中外艺术家创作的典型的卡通形象,如“米老鼠和唐老鸭”、“史努比”、“玩具总动员”、“喜羊羊”、“熊猫阿宝”等与学生一起欣赏与分析,让学生了解卡通形象的艺术特征。


2. 卡通画形象的选择与表达


设计一个“豆子”的形象,如果画成“胖豆子”,让人觉得可爱、憨厚,如果设计成瘦长豆子,让人觉得幽默、滑稽。卡通形象的一些性格,几乎成了固定的模式,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卡通形象的性格是人为赋予的,在创作中人们要根据需要创作出不同形象,赋予不同的性格。如在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中的老鼠是一个可爱、漂亮、聪明的形象,在动画片《美食总动员》中的料理老鼠形象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者。而在中国江南一带民间传说中,老鼠会害人和不吉利的,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动画片《老鼠嫁女》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卡通形象来创作,但成功的形象一定是作者自己所熟悉的,了解或掌握了其特性的事物的形象。所以,学生可以结合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及平时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形象。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特性了解的越透彻,学生进行创作的空间就越大。

要让学生进行卡通画创作,学生要了解卡通形象的基本特征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学生有创作的欲望,即要有表达意愿。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意愿,在这单元设计的学生作业是:请你给自己选一个“形象代表”(可以是动物,植物、实物……),说出其特征并画出草图。


3. 绘本结构及创作

依照绘本的结构,学生创作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主题选择、脚本编写、场景分割、草图勾画和绘画制作。

①主题选择。在创作绘本前一般先要确定一个主题,主题尽量要选择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或者自己深有感受的东西。

②脚本编写。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故事创作和脚本的编写,也可以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好的素材进行改编。文稿力争具体完整,情节生动,主题突出,并重视细节刻画。

③场景分割。场景分割是对脚本进行分段设计,这是绘本创作前必要的第一步。场景分割一般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进行,或者按照剧本的结构进行。

④草图勾画。场景分割完成后,开始勾画绘本草图。勾画草图前还需要对绘本的形成进行设计,是采用多幅相对独立的画面,对每一场景中出现的事物进行形象动态设计和画面背景的设计。绘本的成功与否就在于画面给人的感觉,看画面是否具有冲击力。所以,创作者在设计画面时要做到场景丰富,角度新颖,形象鲜明。

夸张与变形,是卡通形象的特征,构图上要讲究变化,有宽广的大场面,也有局部细节的刻画。景别的设计,有全景、中景、近镜和特写等。当代绘本在构图上更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画幅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画面与面面之间有时各自独立,有时相互套用某些元素,达到意外的效果。(见附图一、二)

⑤绘画制作。绘本制作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拼图画,如用旧的布料,过期的画刊等根据需要剪贴而成;可以用版画形式,如纸版画等;可以是通过雕塑,如捏制小型的泥塑;也可以用杂物或玩具的摆放进行创作。用泥塑或杂物的摆放创作绘本,具体方法是根据分割的场景、勾画的草图、设计的形象,让泥塑、杂物、玩具等,根据情节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摆出不同的造型,再用相机把这些造型连同背景一起拍摄下来,构成不同的画面。如需要我们还可以使用电脑绘图软件,对画面进行处理,加上文字等。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及特长爱好进行探索性创作。

附表:学生卡通画绘本创作设计稿

姓名 班级

绘本主题


故事脚本


形象设计

主要形象

名称

形象特点

形象草案设计




其他形象




绘本表现方式

①手绘 ;②拼贴 ;③版画;④其他 □

绘本画幅数


装帧设想


学生卡通画绘本创作设计稿二(分镜头草案)

绘本主题 姓名 班级

序号

文字概述

草图

备注
























4. 绘本装帧与交流


在完成了绘本的绘制后,我们需要对绘本进行装帧。绘本的装帧主要有设计封面(包括题写标题、创作者)、扉页、封底等。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如果学生制作的绘本是用长卷的形式,或者是把所有的画面集中在一张纸上的,同样需要进行装帧,如拓裱、加框等,这样可以比较好的保护作品。

当绘本装帧工作完成后,可以说大功告成了,组织一个微型的展览会,展出学生的作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评价,让学生体验快乐,感受艺术创作带来的巨大的成功感。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星教师”所有,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寻找“星教师”

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来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咨询电话:023-67515741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 地理 | 化学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